也谈谈社群经济

最后更新于: 2020年7月10日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玩微博?反正我是还在用,而且是将它当做一个很重要的资讯来源。近期在微博上经过一番观察后,我发现,营销热点已经慢慢地从微信朋友圈转向社群经济了。

其实“社群”这个概念并不算新鲜,很多年以前的QQ群也算是一种社群呀,只不过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明显意识到社群可以作为一种营销模式来发扬光大。至于这两年的微信朋友圈营销,因为风头太大,一时间也盖过了其他形形色色的营销模式。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对微信寄予了太高的期望,但是微信也并非万能的,你看看现在朋友圈充斥的各种广告就知道了,大家其实都厌烦了。与其广撒网狂发广告,不如精耕耘做好一个社群。

社群的载体是QQ群,微信群,还是支付宝的群聊功能,都可以尝试。关键在于如何持续、高质量地运营好一个社群。我认为,一个成功的社群,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设置门槛

免费的东西大家都不重视,这是一个常识。只有让一个人为获得某样东西付出一定的成本,他才会在态度上重视起来。所以呢,如果你要搞社群营销,一定得设置好吸收会员的门槛。最常见、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收费,即会员费。收费可以将绝大部分有贪便宜心态又不想做贡献的人排除掉。

至于要收费多少的问题,个人觉得,以能实现门槛作用,但又不至于让会员觉得付出太多以至于对社群有过高回报期望为界限。此外,为了让人觉得放心,还可以适当设置退出机制(例如决定退出的人可以退回部分会员费)。

目前我见过的比较强悍的案例,是李笑来最近搞的一次活动。他准备写一本书叫《七年就是一辈子》,号称将是《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后的又一力作。这本书将来可以在网上免费看到,但是,他决定搞一次类似众筹的活动,组建一个社群,凡是愿意用2555元的价格“买”这本书的人都可以进群。结果,在短时间内就有超过一千人“买”了这本还没写完、将来又可以在网上免费看到的书。这件事有很多可以解读的角度(例如社群领袖的个人魅力问题),不过至少有一点我想大家都会认同,那就是,“买”了这本书的人,不是一般的人。李笑来通过这种方式,帅选出一大批有能力、高忠诚度的会员,效果真是没得说呀。

2)持续运营

收了人家的费用,把人家拉进群之后,该做什么呢?当然是想办法持续运营好这个社群,让大家充分交流,碰撞思想,互通有无。用小米公司的理念来说就是要有所谓的“参与感”。很多社群一开始很热闹,几个月后就慢慢沉寂了,这就没意思了。社群的持续运营,有赖于群主的强力维护,更有赖于高质量会员的自发互动分享。也许在某个话题交流过后,有会员能在线下达成业务往来,这也是好事,但社群最好不要直接搞成一个交易平台,这样显得太赤裸裸了。话题可以在群里公开探讨,至于私下大家怎么往来,那是线下的事情,界限要划清楚。这样一来,大家就会有认同感,知道加入这个社群、并在社群中积极分享互动是有好处的。

本人曾在2015年底加入过一个以服装和时尚行业大佬为核心的跨界微信群。群主气场十足,人脉也很广。群主通过持续地抛出热门话题供大家讨论,时不时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然后促成线下的进一步交流探讨。这种分享的氛围形成之后,就开始有热心会员会主动来维持社群的热度,形成比较良性的互动。

3)对外传播

现在假设你的社群运营得不错,你想要更多的新鲜血液加进来,该怎么做?这个时候,就要靠传播了。无论是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还是微博平台上,你可以时不时将社群的成就总结下,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社群有多么厉害。在微博上,我觉得比较成功的案例是“万能的大熊”所创建的社群。大熊老师的会员有很多做电商营销效果非常好的,这些人愿意现身说法,然后大熊就顺手转载他们的总结发言。从读者的角度看,这种资讯的可信度比较高。

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能聚集人脉,也就意味着潜在的商业机遇。社群作为一种运营模式,还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有机会的话实践下也挺有意思的。

“也谈谈社群经济”的2个回复

  1. 1. 我厉害吧,抢到沙发了。
    2. 写得不错啊,来帮我组建运营一个社群可好?
    3. 关于收费设门槛,我是不是得先成为“李笑”?还是不一定?

    1. 1)昨晚我静悄悄更新了一篇,居然被你抢了沙发,厉害。。。
      2)嗯哼,有想法?再聊。。。
      3)其实你已经是国内TW界的知名人物了,完全撑得起场面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